可以毫不夸张地说,我们都是看着上海电影长大的。每个人的记忆里,都或多或少有那么几部上海拍、拍上海的电影。
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,一度占据中国电影的“半壁江山”。从解放前《神女》《马路天使》《一江春水向东流》,到新中国《霓虹灯下的哨兵》《红色娘子军》《大闹天宫》,从改革开放后《庐山恋》《芙蓉镇》《红河谷》,到新世纪后《生死抉择》《建国大业》《风声》……在电影史上留下浓墨重彩。一代影人阮玲玉、周璇、王丹凤、白杨、赵丹、孙道临、谢晋、秦怡……带给我们无数欢笑和感动。影视金曲《毕业歌》《四季歌》《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》《小燕子》《送别》……陪伴我们从童年到青年,再到中年、晚年。
但似乎有一段时间,国内影视行业高速发展,北有北京老大哥蹄疾步稳,东有浙江新秀高歌猛进,南有香港重整旗鼓,西南有重庆、贵州出招频频,相比“友军”而言,被寄予了诸多期待的上海电影就略显不温不火,代表作似乎少了些、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巨作似乎少了些。
近年来,“上海文化”品牌声名鹊起,迈向“全球影视创制中心”步伐愈加铿锵,上海电影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雄风再起。那么,上海电影现在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了?
影 片
细细看来,这几年不少叫好又叫座的影片,都有上海烙印。主旋律大片《攀登者》堪称上海电影集团证明其70年实力之磅礴巨作;在上海立项的《我不是药神》,主要出品方是宁浩的坏猴子影业,柏林奖、金鸡奖的大赢家《地久天长》,出品方是王小帅的冬春影业,这两家公司这两年都得到了上海的大力支持;大热的《流浪地球》、《建军大业》、《七月与安生》,都有上海的推动。
今年中国电影的上海元素继续发力。7月1日,《1921》在中共一大会址举行开机仪式,是上海明年最值得期待的献礼片之一;《八佰》热映,深有触动的各地观众自发涌向四行仓库,缅怀在那场彰显民族气节的保卫战中视死如归的壮士;国庆档上映的《我和我的家乡》等7部新片,幕后有18家上海企业参与,其中《姜子牙》一半的制作由上海红鲤文化完成。越来越多的电影在上海立项、备案,越来越多的影片将镜头对准上海。
影 人
几乎每个大导演都会把上海作为必经之路。当年,张艺谋到上海拍《摇啊摇,摇到外婆桥》;陈凯歌拍《风月》,在上海郊区“复原”南京路,成为后来赫赫有名的车墩影视基地的肇始。香港导演陈可辛“北上”的第一部电影《如果·爱》在上海开机;李安拍《色·戒》,斩获多项海外大奖和提名;周星驰集导、编、制、演于一身的《功夫》,经典台词至今仍让影迷津津乐道;王家卫拍《花样年华》《2046》多年后,买下《繁花》版权,历经5年打磨后近期已开机剧集版,并同步准备影版,要完成他的“上海第三部曲”;斯派克·琼斯认为上海最能代表未来,把《Her》的主要取景地放在上海,拿下奥斯卡五项大奖。
在上海本土,谢晋导演对整个中国电影界“树立了航标”,他也是改革开放40周年获“改革先锋”荣誉称号的唯一一位电影导演。顺便说一句,1996年,谢老拍摄《鸦片战争》,遍寻取景地,受当时籍籍无名的横店热情相邀,遂安营扎寨、削山辟地,成就了今天的“东方好莱坞”横店。
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徐峥、韩寒,这几年分别从演员和作家跨界为炙手可热的大导演。山争哥在《我和我的祖国》的《夺冠》篇里,重现80年代石库门里弄情;韩导的《飞驰人生》则在大片云集的档期独树一帜,实现剧情、观感、利润的三合一。
近两年,黄建新、张一白、王小帅、管虎、陆川、宁浩、黄渤、大鹏等名导都带着项目抢滩上海,上海也拿出十足的诚意,欢迎他们既成就自己,也点亮上海。
再看上海的电影艺术家,这几年同样成就斐然。“老戏骨”中,被周总理称为“中国最美丽女性”的秦怡依旧活跃,甚至以94岁高龄踏上青藏高原拍摄电影,去年获“人民艺术家”国家荣誉称号,是唯一一位电影界代表;一辈子追随党的牛犇,在83岁得以如愿;中生代力量中,王景春46岁再度翻红,摘下最具分量的柏林银熊奖、中国金鸡奖;一线明星中,孙俪、马伊琍、胡歌在娱乐圈里都是难得的好口碑,佳作不断。
过去,常有人认为,上海培育影视人才的力度不及北京。实际上,上海这几年从“播种”到“育苗”,可谓不遗余力。前年起,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扩招,上戏阿里电影学院开门招生,立下雄心壮志,要做高水平的国际电影学院。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不仅继续由陈凯歌担任院长,还将其电影《妖猫传》中有出色表现、斩获金鸡奖最佳美术奖的两位美术师纳入麾下;上海大学温哥华电影学院继续在贾樟柯院长的带领下,紧密对接好莱坞电影工业规范。不仅如此,拥有影视相关专业的东华大学、上海师范大学、上海工程技术大学、上海视觉艺术学院也有不少新动作,就连以前鲜有涉猎该领域的上海交通大学、上海科技大学,也分别与美国南加州大学合作开设电影大师工作坊培训班、编剧培训班。
影 节
上海电影有个“杀手锏”——上海国际电影节。这是中国唯一一个国际A类电影节,全球十五家之一。从1993年起步,举办了23届。2015年,成为全球票房最高电影节,2016年,展商数位列全球第三,仅次于戛纳和柏林,国际影响力不言而喻。
由于疫情,自今年2月柏林电影节举办后,全球所有电影节或取消或延迟,而上影节是唯一复工的,也展现了世界对上海抗疫成绩的认可。开票仅一分钟,网络售票超5万张,热门影片均“秒空”。全市7个商圈及36个社区都为普通市民准备了防疫措施严格的免费露天放映,部部都是大片。整整两周,上海都被电影气息温暖着。
这几年,上海愈加重视上影节的品牌资源,今年参照戛纳等电影节,在原规定“未曾在该片主要制片国以外的国家或地区公映”上,增加了门槛,即未曾在其他电影节参赛参展,避免影片“刷奖”,提高金爵奖含金量;另一方面,从单纯的“展映”功能,向更加注重项目洽谈、创投、服务等多功能转变,比如今年的长三角国际影视中心、长三角影视拍摄基地合作联盟亮相,今后的“中国影都竞争力指数”发布,等等,都是借助上影节的辐射力、影响力,将上海电影产业的产能潜力推向全球。普陀区还将在“十四五”期间探索“上海电影宫”项目,也期待能为上影节长远发展带来更多利好。
影 院
在“没有什么问题是一部手机解决不了”的今天,人们依然需要影院。上海是全国最重要的票仓城市,2019年全国城市票房第一,今年国庆档也第一,达2.21亿元。上海共有影院近400家,银幕数全国第一。
上海也是各大院线必争之地。院线话语权有多强呢,曾有一位电影制片人,不惜下跪向院线经理喊话,恳请增加一位名导遗作的排片。上影集团的联和院线,是中国40多家院线中最大的电影院线之一。
上海电影院既有高端的,比如可以私人订制专属活动的;也有惠民的,比如看一场热映大片,市民只要花5块钱;有前沿的,比如能达到李安电影《比利•林恩的中场战事》3D/4K/120帧放映要求的,全球只有五家影院,上海占一家;还有配备特殊设备的,比如视障人士可以和家人一起走进“至爱影院”,戴上耳机,欣赏韩寒配音解说的《我和我的家乡》,这样的影院目前已有53家,让人倍感城市的温情。
影 业
做电影,一定要有资源集聚。这几年,上海继续做强环上大、金沙江路、漕溪北路、西岸、浦东国际旅游度假区等一系列影视产业园区或集聚带,还有车墩、胜强、盐仓等影视基地。松江科技影都重装上阵,升级为上海科技影都,今年上半年,新引进影视企业549家,投资近100亿的华策长三角国际影视中心6月开工,腾讯云启智慧影视产业基地7月落地,背靠总投资450亿元的腾讯长三角人工智能超算中心,星空综艺影视制作研发基地、上影乐园二期、中视儒意、昊浦等影视基地,都在加快从规划走向现实。
目前,上海已集聚7000多家影视企业,占全国总量三分之一。在全球影视行业低迷,影视“寒冬”之说时不时挑动人们神经之际,上海却做到了逆势飘红,究其根本,大概是在这几个方面下足了功夫。
重投入。西谚有云,“你的钱放在哪里,你的心就在哪里”。“促进上海电影发展专项资金”启动以来,备受业内追捧,据说每年至少1个亿。今年在扶持电影创作、奖励佳作、发展产业、培育人才的基础上,又新增了“补贴电影企业因疫情产生的损失”板块。不仅是市级层面,各个区也各显身手,浦东更是放出了每年安排1个亿专项资金的“大招”。
重源头。在原创上,上海文学氛围浓厚,老牌的上影文学部文脉庚续,当红的在线新经济企业阅文集团,坐拥全国最多的IP。截至2019年,阅文有810万作家,作品达1220万部,覆盖200多种品类。据说,每天无数“忠粉”在“催更”,中国式玄幻、都市小说,让不少海外读者也如痴如醉,这是中国电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,也是上海电影近水楼台的先天优势。
重服务。上海清楚,与其他实业公司不同,影视行业往往“公司跟着项目走”“到处都有子公司”,注册易、扎根难。例如,博纳影业2015年就入驻环上大影视园区,但直到后来,静安区首次推出影视产业发展专项资金,企业感受到实打实的重视,才将《无双》这部大制作放在了静安。可见,对上海来说,要想做好电影,不仅要有立项、备案,还要有“蹲着吃盒饭的剧组”进来,进而才能有面上的带动。要想打动企业,关键还在于营商环境。
今年2月初,大象纪录想要邀请5000人拍摄疫情中一天的生活片段,正是得益于上海的“一网通办”以及市电影局的帮助,才能在第一时间将“好点子”变成“好片子”;
3月,上影集团推出全国首支“影院抗疫纾困基金”,总额达10亿,覆盖整个长三角;
知识产权对文化产业十分重要,上海影视版权服务中心去年底挂牌,仅今年上半年就完成了200多次版权服务;
电影投资风险高,上海科技影都就对标欧美,探索“完片担保”模式,为投资人和制片商提供金融保障;
上海市影视摄制服务机构,是上海影视政策的一个“窗口”,既免费服务剧组,踏踏实实为他们解决问题,也通过电影的取景框打开取景地的“可消费”场景……
重出海。电影是一张让世界了解本民族文化的名片,做中国电影的出海口,上海有这个能力。好莱坞电影《功夫熊猫3》在上海完成后期,说明在技术上追赶国际先进水平,早已不是“不可能完成的任务”;贾樟柯的电影不少由上海出品,在海外屡获大奖,说明中国电影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可。上海在与国际接轨上,有得天独厚的优势,也理应有更多探索,助力中国电影步入世界舞台中央。
电影造的是梦,但电影圈从没有什么投机取巧、天降奇遇的白日梦。付出多少,就有多少积淀,就有多少突破。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,经此布局,上海电影会为我们造出更多美轮美奂的光影之梦。
(本文图片素材均来自网络)